和你一起看宋史(29:机关算尽 柴荣安排身后事

2022-01-17 16:25:44  来源:静子历史  责编:宁彩臣  点击: 

标签:

  上一节:和你一起看宋史(28):柴荣病逝,汉民族的叹息!

 

文 | 宁彩臣


1、柴荣的算盘



柴荣时日不多了,开始安排后事,小皇帝柴宗训只有7岁,整岁还不到6岁。

  

聪明的人总是想的很多,柴荣也想的很多。

  

首先柴荣册立了皇后,因为前皇后已经死了,两年多,柴荣没有册立皇后。皇后人选是前皇后的妹妹,天雄军节度使,大将符彦卿的另一个女儿。也就是说,柴荣先后册封符彦卿两个女儿为皇后。

  

这个安排绝对合理,符彦卿,这是你的亲外孙啊;新皇后,小皇帝叫你姑姑,你们总该对他好点吧。

  

文官这边,宰相是范质,王薄、魏仁浦为副宰相。这里是有点问题的,显德三年,柴荣征讨江淮,任命王朴为东京副留守。会师后,提拔王朴为户部侍郎、枢密副使。不久,升为枢密使、检校太保。

  

王朴升至枢密使,极大地分走了魏仁浦掌管枢密使司的权利。如果王朴活着,这个安排没有问题。可是,王朴已经死了,对柴荣忠心耿耿的魏仁浦权利被分走,枢密院出现了权力真空,这为赵匡胤拉拢副宰相王薄提供了机会。

  

这也是我们之前说的,柴荣撤销李谷宰相职位,是间接帮了赵匡胤一把。这时候李谷还活着,还有一年,李谷才会去世。如果柴荣重新启用李谷担任宰相,范质,王薄担任副宰相,魏仁浦重新掌管枢密院,那么,赵匡胤基本就没有机会了。

  

毕竟,魏仁浦非进士出身,是郭威,柴荣破格提拔起来的,忠心程度要比其他人强很多。

  

赵匡胤陈桥事变成功后,范质、王溥等下拜听命。魏仁浦不甘心后周就这样被颠覆,他组织一部分朝臣反抗,终因势单力薄,被镇压了下去。

  

从此,魏仁浦染病在身。虽然之后还活了10年,还跟随赵匡胤征讨北汉,但是一直未能忘记后周柴荣的恩德。他临死前还一直念着后周世宗柴荣的名字,自责没能保住后周的江山。

  

文官的安排,虽然有漏洞,但是整体问题不大。问题还是出现在武将的安排方面。

  

此前武将军衔最高级别的张永德和李重进双双被排除在京城之外,张永德被免去殿前都点检的职位,放任到澶州做节度使;李重进,呆在淮北盯着李璟,别想回京。

  

武将前二被排除在京城以外,那么用谁呢?只能是自己最信任的人,柴荣选择了赵匡胤。33岁的赵匡胤升职为殿前都点检,仅仅从职位上看,已经是武将最高级别了。赵匡胤从郭威身边一个亲兵,一步步到武将第一军衔,用了短短8年时间。翻阅整个中国古代史,起点如此之低,能做到这点的只有一个人,那就是岳飞。

  

白起,韩信,卫青,李靖,戚继光们,起点都要高很多。白起因为和丞相魏冉关系好,一上来就直接被推荐做主将;韩信是直接拜将的,韩信是个伟大的指挥家,但是没有与敌军互砍的经历;卫青虽然奴隶出身,但那可是平阳公主身边的马奴,而且姐姐是汉武帝的宠妾;李靖陇西豪族李氏出身,自带光环;戚继光,好歹有个祖辈留下来的职位继承;

  

赵匡胤,是一个集努力与幸运于一身的人。如果之前的升官,是因为他的努力,那么这一次,完全是幸运。北征契丹没有人有功劳,打下的地盘基本都是主动投降。可是,因为柴荣对身边大将的猜忌,最终,这个幸运儿成了赵匡胤。

  

有一点,很多人不理解,既然将张永德和李重进排除在京城之外,为什么不将小皇帝的老爷,天雄军节度使符彦卿召回京城坐镇呢?

  

虽然当时符彦卿已经61岁,但是老爷子很能活,78岁,整岁76岁多才去世。以符彦卿的威望,加上外面有天雄军的军权,谁也会忌惮三分。柴荣也正是考虑到这点,立符彦卿的女儿为新皇后。

  

这里面柴荣有两点考虑,第一,天雄军从五代初期,李存勖时期就是非常有战斗力的一支部队,而且是戍守边关,防止辽国进犯的主要部队,符彦卿经营天雄军多年,天雄军只听命于符彦卿,将符彦卿调到京城,天雄军恐怕慢慢失控。再说,有符彦卿的天雄军在外面震慑,京城谁要真的想搞事情,也得掂量掂量。

  

第二个原因,赵匡胤早就从郭威和柴荣上位的过程中,洞察到找一颗大树依靠是多么重要。柴荣能够坐稳帝位,除了郭威的安排,柴荣的个人能力,还有一个主要原因,就是柴荣娶了符彦卿的女儿,背靠天雄军这颗大树。

  

因此,在显德4年左右,柴荣继位第四年,赵匡胤就给自己的弟弟赵匡义下聘,迎娶了符彦卿第六女,也与符彦卿攀升了亲家。

  

这才是后来陈桥事变,赵匡胤礼遇太后和皇室成员,而符彦卿最终没有起兵讨伐赵匡胤的最主要原因。

  

当然,以柴荣的聪明,不可能对赵匡胤毫不设防。

  

为了防备赵匡胤,柴荣将殿前司的死对头,侍卫马步军指挥使司的权利交到韩通手里。韩通,每次柴荣出征,都是韩通配合王朴留守京城,此人做事,原则性极强,人送外号“韩瞪眼”,绝对的忠心不二。

  

不仅如此,柴荣又封将门之后,戎马一生的大将慕容延钊为镇宁军节度,充任殿前副都点检,又任北面行营马步军都虞候。听着好像是给赵匡胤和韩通打下手,职位在两人之下,但是这哥们比赵匡胤和韩通年龄都大,从军时间都长,遇到意见分歧,是敢和赵匡胤,韩通叫板的人。

  

好了,一切安排好了,柴荣终于上路了,带着些许遗憾,些许不甘,些许担忧……



图片

2、如果不算计


柴荣的算盘,我们不能说错,但是从结果上,很不理想,没多久就被赵匡胤钻了空子。

  

那么,我们假设一下,如果柴荣突然暴毙,并没有安排身后事,会是一个什么局面呢?

  

正常来说,后宫和文官的权利交接应该与柴荣的安排差不多。范质肯定是宰相,如果要宰相与大臣选一个皇后,那也八成是符彦卿的女儿,他们还想要用符彦卿的女儿在京城牵制天雄军呢。

  

武将这边,殿前都点检张永德,侍卫马步军指挥使李重进,各有各的势力,又都是皇亲国戚,位高权重,坐镇京城,相互制衡。

  

如果按照上面的安排,会是一个什么局面呢?

 

张永德为人老实,对皇帝还是忠诚;李重进一介武夫,武力值爆棚,但是没有脑子。这两个人不对付,势必分成两派,展开相互斗争。不过有这两个人坐镇京城,别人再想插一脚,就难了。赵匡胤,好好做你的节度使吧。你是张永德的手下,出给张永德出了意外,否则你永远是个手下,一步之遥,天涯之远,这一步,赵匡胤就不可能跨过去。

  

如果按照上面的安排,也就是不用安排,顺势而为。

  

第一种局面,张永德与李重进两个人势均力敌,在京城明争暗斗,谁也搞不倒谁,这其实是最好的局面,年幼的皇帝在二人的斗争中慢慢长大,如果小柴宗训聪明点,再利用两人的斗争,慢慢削弱两人,最后顺利接过权利的接力棒,再想办法削弱两人。这样的例子很多,看看曹睿是怎么对付曹真,司马懿的,就知道虽然很难,但是没有那么难。

  

第二种局面,李重进搞倒了张永德,这个人比较专横,经常欺负小皇帝,但毕竟是小皇帝的表叔,加上李重进这人人缘并不好,又弑杀,其他人都怕他独揽大权,他想要取代小皇帝也很难,最多经常欺负下小皇帝。小皇帝最多受十几年委屈,等小皇帝长大,要从李重进手里夺回权利,应该不是太难的事,毕竟李重进的脑子,不可能想到要联合名门望族巩固势力,名门望族也估计不会主动凑过来搭理他。如果柴荣的儿子,连这个都做不到,那当不当皇帝,也没什么值得遗憾的了。

  

第三种局面,张永德搞倒了李重进,张永德这人老实,但是对李重进可不老实,但是老实人人缘还是很好,范质,王薄、魏仁浦,文官集团站在张永德一边的可能大。那就更不用担心了,老实人连欺负皇帝都可能省略了。

  

当然,还有第四种可能,这两个货,在相互斗争的过程中,被别人钻了空子,利用他们的不和,发展壮大起来,比如赵匡胤的新兴势力。不过,这需要很长时间,毕竟李重进和张永德在军中都是很有威望的,而且他们有自己的嫡系手下。赵匡胤是依靠军中新兴势力发展壮大的,如果张永德和李重进坐镇京城,新兴势力还要被压制几年甚至十年才能起来。那时候,小皇帝也成了少年皇帝,想要取代,难度就大了。

  

怎么看,上面四种可能,哪一种都比柴荣的安排要好。

  

有时候,就是这样,你费尽心思,机关算尽的安排,可能没有随遇而安来的有效果。这就比如小孩学习,有些小孩比较听话,胆子小点,按照家长的安排,上辅导班,兴趣班,按时上课,放学,会发展的不错,一生坦途。可是,也不排除有些小孩,他叛逆,有主见,胆子大,家长越安排,他越觉得存在感弱,越叛逆,而偶尔的顺势引导,可能对于这样的孩子更有效。因为有主见,一旦他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出来,自学的效果可能要高过辅导班。


图片

3、不是每个人都能被算计

 


柴荣是个聪明人,聪明人都有个习惯(也可能是毛病),喜欢把什么安排好,别人按照他的安排去做就好了。

  

最常见的例子,有些做事情很干练的女子,出去旅游前一般都做了一大堆攻略,怎么去机场,下了飞机第一站是哪里,晚上住什么样的酒店,景区的门票是不是容易买,景区里面有什么特色节目,去了应该怎么看最节省时间,还能一天最大限度第看完景区所有东西……

  

非常有条理,一般人都懒的动脑筋,既然有人安排的如此合理,细致,那就跟着走得了。

  

可是,如果要是遇到另一个聪明人,他可能一眼就挑出你攻略的毛病。这个不行,需要改进,难免一番争论。


柴荣还是太害怕儿子被欺负,李重进,张永德位高权重,他怕小皇帝成了傀儡。但是他忘了,这两人毕竟一个是小皇帝的舅舅,一个是小皇帝的叔叔,再怎么欺负,也是自家人欺负自家人。这就好比,你儿子小,小时候总是被他表哥,堂哥欺负,这种欺负也就是受点委屈,不会下重手。但是到了真的和外人打架,下重手的时候,帮你的还是表哥堂哥。


对于柴荣的安排,勇武过人的李重进没话说,皇帝猜忌自己,反正自己几斤几两也清楚,去了京城和那些文官斗心眼,估计也斗不过,还是留在边关舒服,反正以李重进的地位,在边关想干啥干啥,只要不被李璟偷袭了地盘,犯了其他错,那都是可以原谅的,也没人敢问责,就做个逍遥地头蛇吧。

  

老实人张永德更没话说,澶州也不错,中原地带,距离自己老家山西也近,生活习惯差不多。再说,这人是有名的心态好,降至处分什么的,都虚心接受,要不怎么能活到72岁,古代,长寿的将军不多,其实长寿的人本身就不多。

  

可是,赵匡胤是死了的柴荣能安排了的吗?

  

柴荣活着的时候,赵匡胤唯命是从,并且身先士卒。但是别忘了,赵匡胤也是聪明人啊!从他在郭威当了皇帝后,跳槽到柴荣手下,就看出这个人的智慧。

  

柴荣活着的时候,赵匡胤绝对没有二心。柴荣,是郭威之后,赵匡胤第二个伯乐。赵匡胤的本事大多是从郭威身上学到的,但是赵匡胤的官职,大多是柴荣封赏的。

  

5年半时间,从一个小小的皇帝身边亲兵大不了多少的小官,一路升至禁军殿前都虞候、领严州刺史;到殿前都指挥使,匡国军节度使;现在,他已经到了殿前都点检的位置,5年半,赵匡胤的升官速度超出了一年一个台阶,绝对是坐着电梯往上升。959年,33岁的赵匡胤从一个皇帝身边的亲兵,升至京城禁军最高位置。

  

但是,听话不代表可以任人摆布。胜任军届最高头衔,殿前都点检的赵匡胤,很快发现,被柴荣耍了。

  

赵匡胤的军衔没有错,第一军人,殿前都点检,货真价实。但是在高官遍地,而且人家都经营多年的京城,这个军衔只是个空头支票。

  

范质、王薄、魏仁浦就首先压在他头上。范质,这人非常有才,传说出生那天傍晚,他的母亲梦见神仙授给她一支五色笔。范质自幼聪明好学,九岁能诗文,十三岁攻读诗经,十四岁开始招生收徒做教师。妥妥的神童,而且范质出生官宦家庭,从小家庭教育很好,没有变成“伤仲永”。

  

石重贵期间,郭威征伐叛乱,每次朝廷派遣使者下诏处理军事,都符合机宜。郭威问使者是谁起草的诏令,使者答称是范质。周祖叹道:“真是宰相之材啊!”

  

郭威从邺地起兵攻向皇宫,京城纷乱,范质藏匿民间,郭威派人到处寻找,后来找到,非常高兴,当时正下大雪,郭威解下自己的袍衣让给范质穿。任命范质为兵部侍郎、枢密副使。

  

难能可贵的是,这人不但聪明,而且好学,孜孜不倦。即使当了大官,范质还常常手不释卷,别人说这样太辛苦了,范质说:“不学习哪来权术处理政事”?

  

赵匡胤,给我老实点,老夫一辈子孜孜不倦,学来的知识和手段,就是用来对付你这种滑头的。

  

除了聪明,好学,范质还强势,敢做决定。

  

柴荣临死前,曾经召见范质,说:“翰林学士王著,系朕府邸故人,朕若不起,当召他入相,幸勿忘怀”。

  

范质答应了,转身出宫,就对刚才听到皇帝话的人说:“王著就是一个酒鬼,此人岂可入相,皇帝胡乱任命,不不便遵行,大家不要泄露此事,就当没发生”。

  

看看,皇帝还没咽气,就把皇帝亲口册封的王著相位给抹去了。33岁的赵匡胤,你有几斤几两,凡是要听我范质的。

  

朝廷中受范质、王薄、魏仁浦压制,朝廷外受韩通节制,其实,京城的主要兵权还是掌握在韩通手里。而且赵匡胤虽然官职高,但是年龄小,资历浅,在排资论辈的中国,赵匡胤基本没有话语权。

  

赵匡胤很郁闷,他是这样被别人牵着鼻子走的人吗?



4、致命漏洞



柴荣这样安排,看起来也没有问题啊!除了宰相范质没人制衡,其他人相互牵制,相互制衡。而范质,他是文官,又没有兵权,最多是朝廷的事情上多点话语权,再怎么也不会翻天。

  

是的,直到柴荣去世之前,和去世之后,这样的安排都没有问题。问题是事物总是处于不断变化中,柴荣那时候,还没有哲学,他只能想到他看到的,想不到他看不到的。

  

身为皇帝的柴荣,日理万机,他的目光集中在中上层官员,武将身上。再低,武将也要是赵匡胤这样的级别。他忘了,早在他继位第二年,他让赵匡胤负责组建新的禁军,组建一支具有强悍战斗力的军队。

  

这支军队赵匡胤组建起来了,并且里面的主要人选,都是赵匡胤一手提拔。以前,他们可能只是个不起眼的小队长,但是这几年年年打仗,打仗就会有人立功,立功就会升职加薪。

  

4年多前,由赵匡胤组建起来的新禁军,已经有很多人开始展露头角,虽然他们的职位仍然很低,但是他们年轻,富有血气,希望进步……他们处于事业的上升期。

  

新皇帝继位后,处理完柴荣的丧事,正式接过权利的接力棒。按惯例,需要封赏百官,以示黄恩浩荡。

  

就是这次集体升职加薪,让本来平静的京城职场出现了微妙的变化。赵匡胤“义社十兄弟”与赵匡胤直接提拔的部下,占据了京城70%的部队中层领导位置。

  

要知道,一支队部,直接指挥士兵的都是中低层,而最高层,只有下命令的决策权,是不直接指挥士兵的。

  

这是个巨大的漏洞!

  

可惜,这个漏洞被宰相范质,和侍卫马步军指挥副使韩通忽略了(侍卫马步军指挥使还是李重进,但是因为不在京城,韩通实际掌控侍卫马步军军权)。

  

但是有一个人,一眼就看出了这个漏洞,这个人是韩通的儿子韩微(又名韩珪)。这个人和严嵩的儿子严世蕃一样,身体有残疾,但是特别聪明(古代身体残疾的人不能做官)。他曾经几次提醒父亲,干脆杀掉赵匡胤以绝后患,可惜韩通从来没有把他的话当真。

  

而严嵩就不一样,严嵩的计策基本都是出于他儿子严世蕃。

  

这个漏洞,韩微一眼看出,赵匡胤自然也能一眼看出。赵匡胤第一反应,这不是把自己架在火炉上了吗?

  

不行,再留在京城,恐怕小命都保不住了。柴荣当年6月去世,7月赵匡胤申请离开京城,回到归德府(今河南商丘),因为那里是他的封地,有一堆政府文件需要他处理。

  

范质和韩通接到赵匡胤这个请求,没有丝毫异议,巴不得你离开呢,别在这里碍手碍眼。还有,把你的那些手下,赵普,楚昭辅,王仁瞻等等都带走,京城没有位置留给他们。但是,你的家人,要留下,历朝历代大将在外,都要把家人留在京城的,这是规矩,可不能破坏。

  

赵匡胤也很痛快,对于范质的要求,一一照办,7月,他抛下妻儿老小,带着随从助手前往归德府。

  

总算离开京城了,暂时安全了!

看完该资讯,您的心情是?
  • 0
    招财
  • 0
    高兴
  • 0
    期待
  • 0
    羡慕
  • 0
    失落
  • 0
    吐槽

热点专题

新赛季五大联赛
新赛季五大联赛
2019-2020赛季五大联赛:豪门盛况 [详情]
年终专题
年终专题
2016年彩市回顾 看什么比赛易爆冷 [详情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