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-01-07 11:37:14 来源:500彩票网 责编:彩臣原创 点击:
标签:
为了征伐契丹,柴荣准备了大半年,公元959年三月二十八日,周世宗柴荣下诏亲征契丹。义武军节度使孙行友先期出兵定州,加强山西路的戒备,防止北汉捣乱。
侍卫亲军都虞侯韩通率领水陆军先锋出发,后周所有将领,包括淮南的李重进,都向沧州靠拢,柴荣举全国之力,征讨契丹,志在必得。
四月十六日,柴荣抵挡沧州,兵行迅速,他没有休息,当天率数万骑兵直趋契丹边境。他们走的都是荒野山路,为的就是隐蔽。第二天,柴荣出现在宁州(河北青州)城下,刺史王洪进大惊失色,不敢抵抗,直接投降。
柴荣命韩通为陆军都部署,赵匡胤为水军都部署,水陆并进,直逼三关。
三关,益金关、瓦桥关、淤口关,并称三关,不下三关,难抵幽州。
自从石敬瑭割让了燕云十六州给契丹 ,从来都是契丹通过三关,由北往南侵掠汉地,还没有过汉人军队主动出击,从南往北,攻到三关。
柴荣就是要改写历史。当后周军队攻到三关之下,一点防备都没有的契丹守军一哄而散,柴荣亲自到达关前,益津关守将终延辉出关投降。
益津关向西,水道变窄,柴荣弃舟登岸,重上战马,迅速向瓦桥关挺进。当天日落,大军露宿在旷野荒地,柴荣与将士同宿同起。
次日清晨,太阳升起的时候,柴荣振奋精神,命赵匡胤向瓦桥关挑战,赵匡胤率部到达关前,瓦桥关守将姚内斌出降。
进驻瓦桥关,柴荣稍作休息,还没进攻淤口关,莫州刺史刘杨信和淤口关守将遣使主动归降。
五月一日,所向披靡的李重进也从淮南赶到,后周各路援军到位,声势浩大。辽国瀛州刺史高彦晖不堪重压,主动投降。至此,三关以南所有失地都被后周迅速收复。
短短一个月零两天,辽国边关守将望风归顺,无人敢抵抗,柴荣一举收复三关三州十七县,一万八千户,是唐朝中后期至今汉人前所未有的胜利。
不过这一次胜利,没有功臣,就连之前征讨南唐表现神勇的赵匡胤都没有机会表现,辽国关南守将根本不给你表现的机会,一看形势不对,立马投降。
五月二日,柴荣在瓦桥关大宴众将——将士们,前面就是幽州(今北京市城区西南广安门附近),燕云十六州之首,拿下幽州,光复燕赵,中兴汉地!
柴荣没有想到,回应他的是一片沉默,包括所向披靡的李重进。
柴荣有点诧异,有人呈报了最新军情:辽国国王耶律述律(汉名耶律璟)不再喝酒打猎了,他亲自率领契丹精锐骑兵已经到了幽州附近,此时屯兵燕山以北,契丹前锋部队很快就要到瓦桥关了。
到现在,他们才将面对真正的契丹大军。而前面遇到的,大多是汉人守将,他们并不忠于契丹或者后周,他们只想保一方平安。
现在不一样了,汉人与契丹人真正的交锋即将来临,这是生与死的较量,谁也决不会轻易投降。这些后周大将心里其实是没底的。毕竟,从唐末开始,汉人面对少数民族,就只有败,没有胜。
此前的后唐李存勖打败过耶律阿保机,可那是沙陀人打败契丹人,与汉人关系不大。
而且,在将士们看来,三十二天时间,几乎兵不血刃,收复燕南三关三州十七县,这已经是不世之功。没有必要与契丹硬碰硬了,见好就收吧。
见好就收?柴荣的字典里没有这个词,柴荣心里装着的是统一大业,要完成统一,怎能不击败契丹?而且,这次北伐,本来就不是一次偷袭,而是举全国之力出兵,就是要和契丹决战。
柴荣愤然而起:“乘胜长驱,正可势如破竹,怎可中辍”?
柴荣当即强令,先锋都指挥使李重进率军先发,李重进在瓦桥关以北与契丹先锋遭遇,一场激战,斩敌数百游骑,攻占了距离幽州只有一百二十公里的固安。
第二天,柴荣到固安永定河视察军情,命令赶快搭桥,以便第二天大军通过。耶律述律(汉名耶律璟),你不用来了,我会主动出击的,你等着,我们来一场决战。
然而,当晚,公元959年五月三日晚,柴荣病了。
关于柴荣生病还有一段传说:第二天就要与契丹决战,柴荣看着雄壮的军队在他面前源源不断开赴战场,他神情激越,纵马驰上一个高坡“驻马高阜,以观六师”。
这场面,何其激荡!当地父老牵牛举酒来欢迎他,他顺口问道:“此地何名?”
老乡答:“回陛下,古老相传,谓之‘病龙台’。”
柴荣愕然,黯然下坡,当天夜里突然发病,卧床不起。
这是中国传说的老套路,比如商朝闻太师死于绝龙岭,三国庞统死于落凤坡,隋末裴元庆丧命庆坠山,李密死于断密涧等。
我们不搞封建迷信,也不相信传说。真实的情况是,柴荣34岁做皇帝,准备用十年时间开拓天下,十年时间与民休息,十年时间致力太平。
从继位开始,柴荣就没有停下过。5年多,他战高平,收淮甸,下秦凤,平关南。除了战场征伐,身为一个穷国的皇帝,他同时还要整顿机构,加强吏治,开垦荒田,减轻税负,兴修水利,疏浚河道,抑制寺院躺平文化。
有人会说,这些事都不用柴荣去做,他只要把任务派下去,底下人做就是了。错了,这里面很多政策都涉及到与既得利益者之间的斗争,这场斗争,不是只用政令就能执行下去的,需要铁拳手腕,政治智慧和强大的决心。
改革,无论是国家的,还是公司的,任何时候,都是一件很难的事情。因为无论多么伟大的改革,都有反对者,而这些反对者中可能有你的亲人,你的朋友,你的上司,下属……他们,此刻站在了你的对面。
北宋中后期,有一场中国古代史极为震撼的大改革,到那时候,我们再仔细体会一下改革者的不易。
现在说回柴荣,5年半不到,战场上消耗了柴荣的身体,一系列改革政策消耗了柴荣的心血,加上他容易冲动,发怒的性格,他的身体早已经报警了。也许他自己是知道的,或许这也是他突然改变先南后北策略的一个原因。毕竟,南唐,已经接近金陵城下,柴荣突然收兵,绝不会仅仅只是因为辽国皇帝耶律述律(耶律璟)是个奇葩,他希望把我住这次机会。
更可能的原因是,南方已经不足为惧,他希望在有生之年,为儿孙平定北方,收复燕云,则中原王朝可以无忧。
5年半不到,距离他10年开拓疆土的时间计划还要4年半,他本该时间充裕,而柴荣突然加快步伐,不能不引人猜想。
其实,他出征之前就已经病了,因为有奏折为证:“待圣体稍安之后再行北伐,亦不为晚”。
柴荣没有理会这份奏折,也许他已经知道,自己可能时日不多了。因此,希望在人生的最后一段时间,为儿孙,为后世汉人多做点事情。
柴荣病了,再加上大臣们苦苦劝说,他无可奈何,只能先回京养病。临行前,他命韩令坤为霸州都部署,陈思让为雄州都部署,各率本部驻守二州。并且告诉他们,一定要守住,我养好病马上回来。
五月八日,柴荣带兵南返,返回途中,又发生了一件事。一天晚上,柴荣带病批阅奏章,突然发现一个皮囊,里面放着一截木块,木块上写着“点检做天子”五个字。
据《旧五代史》载:“一日,(周世宗)忽于地中得一木,长二三尺,如人之揭物者,其上卦全题云:“点检做”,观者莫测何物也。”
按照旧五代史,这块木头只写了“点检做”三个字,大家猜不出他的意思。
更大的可能是,后人为了修饰赵匡胤夺取帝位的合法性,在后面加了天子两个字。因为,赵匡胤做天子前的官职就是殿前都点检。
因此,关于这块木头,第一种可能是,本来就是一个巧合,木头上的文字意思是个迷,没人知道。甚至连有没有这块木头都两说。
还有一种可能,有人要陷害时任殿前都点检的张永德。
那么,这个人是谁呢?有人根据谁得利,谁负责的动机论,得出可能是赵匡胤。这个有点瞎扯,首先赵匡胤当时的官职并不高,虽然征伐南唐的时候屡立奇功,但是他起点太低,年龄还小,虽然已经是坐上火箭式的升职,但是还没有进身到第一集团的圈子,搞倒张永德也轮不到他赵匡胤。
第二,赵匡胤和张永德关系非常好,张永德官职与李重进平级,位列武将两大首,赵匡胤怎么会去陷害自己的靠山,而不是去陷害李重进呢?
第三,柴荣连佛都敢毁,他能轻易相信这么一块木头,这明眼人一看,就是有人栽赃陷害,搞不偷鸡不成蚀把米。赵匡胤长期跟随柴荣,不会做这样的蠢事。
如果一定要说有人陷害,那么李重进的嫌疑最大。李重进,郭威的外甥;张永德,郭威的女婿。
是不是有点印象了?李从珂,李嗣源的义子;石敬瑭,李嗣源的女婿。看看那两个人的关系,就知道张永德和李重进关系不咋地。
张永德是出了名的老实人,对其他人都很谦和,唯独对李重进除外。张永德经常在柴荣耳边打李重进的小报告,偏偏李重进这人,勇武有余,其他方面毛病太多。张永德打的小报告,基本都是事实。
最严重的一次,公元956年十一月,柴荣第一次南征撤军后,留下李重进负责前线事务,李重进因为不把江北老百姓当自己人,纵兵抢劫,搞得江北局面很被动。张永德竟然派使者携带“密表”进京,上奏柴荣,李重进别有用心。
结果柴荣就当没看见,李重进什么样的人,他还不了解。既不追究,也不调解,根本就没管。柴荣意思很明白,别闹事,专心干活。
可是因为这次密奏,战场上气氛紧张了,李重进的人和张永德的人开始敌对。敌人是南唐啊,敌人还没消灭,自己人却对上了。
李重进看形势不妙,主动低头,单枪匹马跑到张永德军营,当着张永德手下的面,与张永德喝了顿酒。说兄弟,别因为我们俩的私人恩怨,影响到国家大事,恐怕那时候你我都要吃不了兜着走了。危机勉强渡过,不能不说,这一次,李重进做的很男人。
但是,别因为这样,就觉得李重进会有仇不报,就这么算了。李重进可不是以德报怨的人,那是圣人做的事,李重进只是个武将。因此,这次如果真的有人陷害张永德,那李重进的可能最大。
因为,武将方面,他与张永德最德高望重,又是皇亲国戚。天子病了,谁能为天子分忧,还是得靠自家人。
柴荣把木牌放在一旁,表面上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。回去路过澶州,他一反常态,把自己关在行宫想心事。时间一长,外面的大臣慌了,皇帝这是怎么了,一点消息没有啊。
大臣们集体来找张永德:“天下还没平定,这里距离京城太远,万一出了事,天下就不一定是谁的了”。你赶紧去劝劝皇帝,让他赶紧启程回京。
张永德觉得大臣们说的对,于是真的进宫把大臣们的话给柴荣说了。柴荣听完,静静地看着张永德,问:“谁让你说这些话的”?
老实人张永德直接承认,这是所有人的想法。柴荣上下打量着张永德,心里想,这人是个傻子啊,被别人当枪使都不知道。有大臣敢当着皇帝的面,说皇帝你身体不好,万一死在路上,这可咋办的吗?
柴荣叹了口气:“可惜啊,我看你面相穷薄,不足以当此富贵”!
张永德不知道这话什么意思,只有柴荣知道,我们猜测下。
第一种可能,柴荣松了口气,点检做天子,做个毛线,就你这脑子,还能做天子。哪有大臣敢问天子生死的,还是正当壮年的天子。
第二种可能,柴荣叹口气,这人没脑子啊,直接被人当枪使,这样的人,身后大事怎么能委托给他!
反正之后,张永德殿前都点检的职位被撤了,放任他去澶州做了节度使。
当天,柴荣起身返京,五月三十日回到开封。六月二日,柴荣本就虚弱的身体再次遭受打击,他的女儿突然死了。柴荣之前的家人都被刘承佑杀了,这个女儿算起来也就4、5岁。老天啊!你为什么要这样对待柴荣,柴荣悲恸欲绝!
朱元璋对周世宗的评价:三代之王有其时而能为之,汉文有其时而不为,周世宗则无其时而为之者也。
是的,柴荣的一生都在改天逆命,五代十国,以及之后,注定是一个少数民族崛起,民族大融合的时代。而少数民族只有强大了,才能加速民族融合。之后的历史,不管是辽,还是金,或者蒙古,在他们的统治下,并不是他们在融合汉人,而是他们在融入汉民族。
然而,不管怎么样,周世宗都是一个大有为之主。宋神宗赵顼评价周世宗,世宗诚创业造功英主也。使天假之年,其功业可比汉高祖。
宋神宗也想做大有为之主,可惜赵顼终究没有柴荣的文韬武略,北宋中期最激荡人心的改革,最终以失败而告终。
不管怎么样,有为总比躺平要强!
柴荣,用了仅仅不到5年半的时间,破高平;复秦、凤;取江北;克燕南,兵抵幽燕。均田赋,扩开封,兴水利,编史书,修历法,开科举,限制佛教……
他做到了一个君王能够做到的极致,可惜,时不假年,接二连三的打击,让柴荣再也坚持不下去了。公元959年六月十九日晚,柴荣死了,年仅39岁。
十年开拓天下,十年与民休息,十年致力太平。多么美好的愿望,可是,上天连一个10年都不给柴荣。在他继位5年5个月零1天的时候,柴荣离开了,带着无尽的遗憾。
这不仅仅是柴荣的悲剧,而是整个汉民族在叹息!